祥波六周年 × 院歌一周年特别访谈 | 《远翔》的诞生
“青春背负起春秋,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无惧风狂雨骤。”
“哪里有勇敢率真快乐,哪里就有高飞远翔的海鸥。”
充满着对于生命的赞颂和生活的热情,旋律悠然而起,属于每个祥波人的院歌《远翔》响彻书院的每个角落。驻足倾听,澄心若洗。你是否会好奇,院歌是如何诞生的,承载着作词和编曲者什么样的情感的寄托,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在祥波书院成立六周年、院歌发布一周年之际,让我们和院歌的创作者邓康延和邓力老师一起,走入《远翔》,一赏其中的万般灵感与思考吧!
撰词绘翅
于翱翔时寻得自身的伟大
作词人 邓康延先生
Q:我们了解到老师之前创作过许多像纪录片这类的文艺作品,想问一下创作院歌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跟您之前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A:过去创作有几种,一种是随心所欲,灵感来了就去写的,没有什么目的性,只是自我抒发;另一种,是为影视剧、纪录片所写的主题歌,扣住影视主题,抒发自己就是了,哈哈;再有一种要为公共事件创作的歌曲,我也要走民间的、个性的、同理心的情感,譬如大运会创作的《来了就是深圳人》,后来变成了市歌。为读书月而写的歌《云在青天书在手》,每年十一月都会回响,这是为了满足传唱的要求。
至于《远翔》的创作,起初是叶院长邀请我为祥波书院写院歌,也带着我参观了几次书院,我对祥波书院便逐渐熟悉。但了解祥波的文化和书院的结构容易,如何找到创作的切入口呢?一开始的几稿我都不大满意。有一天早上脑海中突然就冒出一句,也是后来的《远翔》中最核心的一句,就是“做一只胸怀大海的海鸥”。这句话为什么有感觉呢?因为它是具象又带有意象的。当海鸥在海面上振翅飞翔的时候,它就是在胸怀着大海。思路确定了,我就索性按咱们的院徽的理念,把它拟人化,去飞驰那种海阔天空和不拘一格,成为在海洋上穿风浴雨、追求自由的精灵,展现生命和自然的双向蓬勃,去寻找自己的伟大。
Q:我当时看到这首歌的歌词,就觉得把海鸥拟人化这个构思非常巧妙。您刚才也提到院歌是通过不断地打磨才产生了终稿。那么您在打磨的过程当中,有了哪些新的灵感和想法?
A:“做一只胸怀大海的海鸥”,当有了这一句,其它就可以围绕它展开,去设想它的心理感受。书院的学子也都是一只只海鸥,而那一刻,说实话,我也是一只海鸥。我会有一种代入感,我这只海鸥,会有什么心态,有什么快乐悲伤,会遭遇一些什么?早晨的太阳,晚上的月亮,同类或天敌。寻觅自己的伙伴,甚至伴侣,会有更多的内心的渴望和不甘。
姑且不说理想,任何一个生命,都要适应环境,穿越周围的种种风霜雨雪,在成长磨砺之中,在命运提醒之下,痛楚快乐得越飞越高,让一切成为翼下。这些海鸥尚且能胜出繁衍,何况人,更何况青春勃发的人呢?
歌词里的另一句我也喜欢,“大自然里学会自然”,大自然就是人和鸟身外的天地万物,学会自然,就是学会认识万物的世界,做事自然,自然率性。我对文字爱好,甚至是有洁癖。“大自然里学会自然”,有两个“自然”;“青春背负起春秋”,青春有“春”、春秋也有 “春”,但又不一样,青春是一个小我,而春秋是生命中绵绵不断的时间。人背负起自己的青春,谱写自己的春秋,所以才有“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不管男孩女孩,婴儿老人,他出生的那一刻,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从婴儿一直读完小学、中学,考上一所大学,他就是奇迹。当你学的知识越多,了解世界越深,明白的道理更透彻,你已经身轻如燕,奔向你的各种远近目标,两翼生风。
Q:所以,这首歌也是对每一个学子一生的气息和气质的写照。
A:第一句非常重要,它带有对一首歌的气质性影响。
还有这个韵律,“ou”的这个韵,我就一韵到底了。歌词、诗歌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有节奏,要押韵。
前面原是一样的句式,“为学添羽翼,因爱得自由”, 我后边一段就要改变一下,变成三个字,“海之上有蓝天,天之下尽风流”。古诗歌词,要朗诵演唱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它要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汉语词句的这种变化,带来旋律的不同,转为内在的张力。
“哪里有勇敢率真快乐,哪里就有胸怀大海的海鸥”。落笔时我就设想自己是一只海鸥,我应有的品质是什么呢?勇敢,迎风振羽的勇敢,但还要快乐,保持率真自然的品性。不管是海鸥,还是人,我们都面对着一个无比开阔且难以预料的世界。这个世界美好,也万般繁杂,需要东方哲理式甄别和西方竞争及自我式竞争。像我们才拍完的一个片子《共生之地》,主要拍了一些鸟类,雄鸟在繁殖期变得美丽,殷勤,强壮;唯有自我强大,找到的伴侣更漂亮、更健康,后代才能更强更美。
那么如何用一些语言把歌词组织起来呢?首先口语顺畅,事物做一些筛选。诗歌有一种跳跃的意境,更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而不是那么拗口深奥。
但有共鸣,几个字也是千军万马。
Q:通过这首歌,您想对祥波学子表达怎样的鼓励还有启发呢?
A:我当然希望能够被同学们传唱,但每一届每一代都会有他们的心音和表达,这也是江海生生不息的意象。也许多年后,同活这个时段的人,哼唱它会有一个回忆,想到母校的青春日子。至于当下,当它在运动会、毕业会、迎新会上被唱出时,就有了一种仪式感;在和别的书院竞赛的时候,也是祥波独特的标志。它代表了此时此地此人的力量,像是逆流而上拉纤者的行船号子,因为三峡有了一个号子,大家的步伐可以整齐一些,力量能够集中一些,气势可以更大一些。
我也幸会与我正巧同姓的作曲者邓力兄弟,是我们俩、院长和书院的师生共同唱出了这一河段向海的号子。
Q:所以您认为院歌的意义是为了增强书院的凝聚力吗?
A:对,我希望用鲜活的、张力、有联想的语言去表达,以及衍生。在书院重大活动时,可以聚拢一个气场。它就是我们的歌,自己的符号,一个logo,书院的共同密码,张开口就有所激励和共鸣;未来碰上老同学把盏叙旧,一哼起就回到从前,好像一个行为艺术、人生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创作。
奏曲徜徉
在不忘初心的征程中找到共鸣
作曲人 邓力先生
Q:首先想问您,身为音乐理论研究者,您认为作曲者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旋律对于歌曲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A:我们其实是音乐的创作者。很多时候,歌曲也好,或者在其它的需要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音乐发挥的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渲染,可能是对一种情感的渲染,或是一种情绪的渲染。第二就是在特定的歌曲当中,会给歌曲增加旋律上的一种记忆。特别是当歌曲的结构里有很多重复时,就能通过这种方式强化这些记忆。就像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把有些知识转化成可能带旋律的内容的时候,你能更好地去记住它。很多西方的艺术创作,包括涉及到像莎士比亚原著的一些经典桥段,也会把它们变成歌曲,我觉得这也很好。
Q:那么老师可以分享一下通常谱曲工作是如何筹备开展的吗,需要准备哪些前期工作呢?
A:前期我跟书院方面有很深度的沟通。一开始看到康延老师创作的歌词,首先我会有深度地去阅读他的歌词,甚至夸张点说,是去朗读他的歌词。因为歌词和普通的文学作品,例如散文等作品是不太一样的。歌词里面包含着韵脚、押韵的成分,所以我要去感受他歌词里面的一些语言上的律动。另外一部分就是感受歌词里面的意义,包括了解祥波书院的院训、跟叶院长以及书院办公室赵老师沟通他们想要表达的重点,以及沟通了解学生们喜欢的东西。
我觉得其实某种程度上,我把这首歌看作是一种艺术创作加上商业创作的融合体。所以它就变成了我需要知道你们想要什么,再加上我的理解。这两者结合之后输出的形态能否使我们达到一种共识,或者是达到一个我们大家都喜欢的样子? 在这个问题上面会做很多前期工作。
Q:其实我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觉得激昂的同时又很轻松,仿佛感受到了海鸥的自由翱翔。这种效果是怎么实现的,您又是怎样去把握这个曲子的这种渐进的推陈式抑扬顿挫的感情的呢?
A:这得一分为二来说。一是其实作曲有它的技术。歌曲有自己的结构,这些结构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包括歌曲的前奏就是 Intro 部分,然后主歌 Verse、还有它的桥段、主歌后面的副歌 Chorus,主歌和副歌之间有些歌曲还有连接段,有些没有,我们称之为预副歌。副歌后面有些歌会是一个旋律的桥段,而有些歌就变成了直接的主歌的重复。然后第二段,一般的歌曲有两个整段,最后有一个结束,一个尾段 Outro,大概是这样的结构。从主歌、副歌里面能听出来不同的情绪,从技术上来说其实是特定结构的安排。
但从情感的角度来说,或者从感性的层面来说的话,我们看到的每一篇歌词,或者说每个广告音乐、影视音乐的创作,你都会从里面先获得一些线索。具体的事物也好,情感也好,或者是里面更丰富的内容也好,我们都会在里面找到一个点。像《远翔》这首歌,开始需要一个情感积累的过程,然后一点点往上推,推到后面副歌的地方,相对就比较激昂的地方,你再把它释放出来。所以从情感上来说的话,我觉得它是渐进的,包括看康延老师的词,也给了我这种感觉。
Q:虽然我们这首院歌的词曲是分工作出,但词曲融合默契,悠扬动听。您对于院歌想表达的主旨以及对歌词本身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A:其实这首歌想表达的东西特别好,就是希望你们像海鸥一样自由翱翔,永远眷恋着广阔的蓝海,永远眷恋着整个宇宙、远方的天空,就是一种追求梦想的感觉,同时不忘初心。在我参加五周年活动时,看到大家第一次真正在舞台上现场呈现院歌,我当时是很满足的。虽然很多同学不是专业歌手,但我觉得大家完成得非常好。大家倾注了感情,也能读懂这首歌。对于参与唱作的人来说,我相信这会成为一辈子难忘的经历了,对我来说也是如此。我也是大学老师,所以这就很像是我们对学生的期望,也希望有一天他们能慢慢走到更辽阔的世界。
我并没有见过康延老师,我们是通过这个项目第一次合作。当时看到歌词的感觉是首先从文学造诣来说,我觉得他非常厉害;第二我是觉得他的词情感也非常明晰。也听说康延老师的词改了很多次,我想他肯定是注入了非常多的心血,去一点点打磨的。所以我从歌词里面已经看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样子,从情感上来说已经非常能共情了。当你看到一篇很好的词的时候,其实谱曲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Q:当我听这首歌的时候,我会觉得他是给人一种洗涤心灵的感觉,然后有一种很震撼、很自由的感觉。其实这首歌的过渡段是很有特点的,我们很好奇您想通过这个乐段渲染怎样的情感的氛围和基调?
A:这段是有点小故事和小争议的。
大家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人说,邓老师这个地方会不会太民族化了?因为那个地方的旋律是有点五声调式的元素在里边。我觉得这个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我创作当中并没有想到具体的旋律应该是什么,其实更多考虑的是形式,因为它不同于一般歌曲里面伴唱的合唱方式。大多数歌曲里伴唱、合唱是一起出来的,就是几个声部,每个声部是旋律,就是有一条独立的旋律线,几个声部一起推;但是我们的这个段落是此起彼伏的。
如果有留意到的话,其实它是有两三个不同的声部,一个声部先出来,第二个声部出来,然后再第三个声部出来,声部之间是时间差的,各有各的旋律。我想追求一个感觉,就像海浪一样,它是此起彼伏的。就像书院把你们一起推向更辽 阔的海洋,更辽阔的天空。我觉得这个设想它跟现实是有连接的。当时同学们唱的也很好、很开心,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这个地方自由发挥就好了。虽然后期也做了一些调整,但是整体的设想和我们当初的设计理念还是非常融洽的。
Q:那最后我们想请您评价一下,您觉得这首歌它好在哪里?一首好的院歌的特质是什么?
A:首先我觉得有能让别人记住的记忆点就很重要。歌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论你觉得这个歌它旋律多好听、旋律技术有多复杂、它里面的情感有多强烈、结构多丰富,但是你记不住就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一首歌一定要被人记住,才有留存的可能性,才能有永远让大家获得更多情感共鸣的可能性。我听到了很多反馈,大家都说这首歌真的唱两遍就能学会了,我觉得这个就很好。
还有一个就是大家对它的评价。特别是艺术,它是一个比较相对主观的东西。它客观存在,但所有人会有主观的理解。大家如果在里面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点,能多多少少从中获得一些共鸣,获得某个点的共情,我觉得已经非常非常棒了。这首歌我觉得还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其实审美这个东西一定是要落地的,不能高高在上。如果音乐真的好听,不用我来告诉你这里有多复杂,那里有多炫技,最终还是要以听觉的方式呈现,用耳朵的审美来得到最后的答案。
海鸥扇动渐丰的羽翼,越过无垠之海;
歌声载着远行的风帆,追寻天穹之星。
昂首有澄空万里去翱翔,俯瞰有碧海白浪涌不息。
你我皆是这一程共赴千里的飞鸟,而远翔的轨迹,是不被遗忘的点滴,你我共叙的诗篇。